海水腐蚀分析,不锈钢晶间腐蚀检测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是局部腐蚀的一种。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部扩展的腐蚀。主要由于晶粒表面和内部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晶界杂质或内应力的存在。晶间腐蚀破坏晶粒间的结合,大大降低金属的机械强度。腐蚀发生后金属和合金的表面仍保持一定的金属光泽,看不出被破坏的迹象,但晶粒间结合力显著减弱,力学性能恶化,不能经受敲击,是一种很危险的腐蚀。通常出现于黄铜、硬铝合金和一些不锈钢、镍基合金中。
常用的铁素体不锈钢、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试验方法(GB/T4334-2020)有多种,根据钢种及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
不锈钢晶间腐蚀显微形貌
5.缝隙腐蚀
缝隙腐蚀是在电介质溶液中( 特别是含有卤素离子的介质),在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表面之间狭窄的缝隙内,由于溶液的移动收到阻滞,在缝隙内溶液中氧耗竭后,氯离子即从缝隙外向缝隙内迁移,又由于金属氯化物的水解自催化酸化过程,导致钝化膜的破裂,产生与自催化点腐蚀相类似的局部腐蚀。凡是依靠氧化膜或钝化层抗腐蚀的金属特别易发生这种腐蚀。它可能破坏机械连接的整体性和密封性,造成设备运行失常或失效,甚至事故。缝隙腐蚀通常发生在一些电解质溶液(特别是含有卤素离子时) 停滞的缝隙中或屏蔽的表面内,在通用机械设备中,法兰的连接处,与铆钉、螺栓、垫片、垫圈(尤其是橡胶垫圈)、阀座、松动的表面沉积物以及附着的海洋生物等相接触处。
不锈钢及含铬的镍基合金常采用三氯化铁溶液中进行试验(GB/T 10127-2002、ASTMG48-11(2020)e1)